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?;び氪?,对于赓续中华文脉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,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,少数民族非遗实现了活态传承及创新发展,但仍存在碎片化、条块化、分散化?;の侍?,对此,需要从理论上构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立体式保护模式,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?;?。
构建权责匹配、上下联动的跨层级?;ぬ逯?/font>
首先,要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,针对不同级别的少数民族非遗项目,确定相应的保护责任主体,实现责、权、利的统一。按照相关标准,审定非遗保护项目等级,明确权责对等的分级?;ぴ鹑沃贫取W酆峡悸巧偈褡宸且畔钅康睦嘈?、数量、濒危程度、文化生态特征及民族地区发展状况,建立文化生态?;で肷┪锕葜涞男鞴低ɑ啤<岢侄步岷系脑?,淡化各类文化遗产保护边界,从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统一的维度,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?;?。在强化利益联结的基础上,妥善处理非遗?;な找娴姆峙湮侍猓惺德涫蹈骼嬷魈逯涞谋;ぴ鹑巍?/font>
其次,要聚合各级政策扶持力量,织密少数民族非遗?;ね?。细化跨层级?;し桨?,支持地方中小型非遗?;せ褂敫骷墩棵帕暇侔焐偈褡宸且攀止ぜ家沾鞍唷⒚袼茁糜挝幕帐踅诘然疃?,以点带面地构建非遗?;す餐?,彰显民族文化特色,增进文化认同。建立完善少数民族非遗?;ぷ橹低衬诓康男髟诵谢啤1帧凹思锛睢钡恼逍员;だ砟?,成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非遗协同?;ち斓夹∽?,统筹协调少数民族特色村镇、传统文化村落、历史文化名城和名镇(乡、村)建设,一体推进非遗?;ず痛?。
第三,以非物质文化形态完整?;の勘辏贫煌赜蛘涞牧;ぁI枇⒂行鞯胤叫姓ノ患捌渲澳懿棵诺淖酆闲?、专业性非遗?;せ?,构建无缝对接的合作体系,尝试对跨地域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实行联合申报。民族地区要适应文化产业聚集区、历史文化街区、村落空间等文化空间转型,以共建大型旅游景区为切入点,打破行政区划限制,建立非遗?;ち?,通过跨空间的文化管理和旅游资源开发推动产业辐射,促进非遗项目共保、发展收益共享。
构建智能化信息共享服务平台
以人工智能为手段,将知识图谱、富媒体、用户画像等现代技术应用于少数民族非遗资源的信息存储及利用中,建立具有文本自动编辑、图像原型检索、机器视觉比对、工艺流程仿真等功能的大数据库,将非遗数据变成“活数据”。运用交叉推算、过程化信息集成和相关性模糊查询等方式真实再现非遗技艺,建立集大数据清洗、加工、描述为一体的非遗技艺在线沟通、人机互动、数字化复原等虚拟现实体验系统。例如,将VR技术与非遗相融合,全景式展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,让体验者通过计算机生成的可交互的三维情境,零距离感受原生态文化的魅力,从更深层次、更广领域推进少数民族非遗活态传承。
以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的文化?;の劳?,从海量微观数据中找出有关联性和有价值的信息,建立完整的非遗数据体系、知识库和主体图,推动“智慧非遗”与“智慧乡村”协同建设?;チ⑵教ń槿敕且疟;ぃ扔欣谏偈褡宕呈止ぜ家盏拇?,又有利于乡村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的耦合发展。要深入实施数字乡村战略,将“互联网+”思维融入非遗?;すぷ?,注重网络化开发与利用,创新非遗产品的营销模式,在大力宣传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,延展乡村文化产业链。聘请专业团队对少数民族非遗产品进行包装设计,运用电商平台推介非遗产品,扩大少数民族非遗产品品牌的知名度,构建“创意+非遗工艺+互联网+商业”的网络营销体系。
以促进信息互通共享为原则,将统筹各类少数民族非遗资源作为重点,打造集非遗保护、传承、创新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化综合决策咨询服务管理平台。实施非遗资源共享工程,建设由各级文化遗产中心组成的网络数字服务体系。发挥数字技术管理部门的信息集成功能,创立非遗旅游文化品牌,支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。建立统一的非遗项目、传承人及其作品的分类标准和识别编码体系,针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领域的语义结构,对其进行结构化和模块化分析、理解和描述。通过前瞻性预测与研判,为各级用户提供决策分析支持,提高文化领域数据流通能力及共享能力。
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跨部门协同?;じ窬?/font>
创新少数民族非遗?;つJ?,是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。政府主导与多元主体参与相契合,是少数民族非遗?;さ哪谠谝蟆R∪且疟;せ?,强化地方区域性?;ぶ魈逯涞男鳎险?、市场和社会资源,构建多元主体协同?;ど偈褡宸且诺母窬?。
一方面,要完善少数民族非遗?;さ恼呒胺商逑怠⒅卮笞ㄏ钭式鸱峙涮逑?、项目审核评估体系等管理体制机制,推动形成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协同?;じ窬?。建立健全对话协商机制、信息反馈机制、利益联结机制等,促进非遗?;ば形目蒲Щ⒐娣痘?。
另一方面,要遵循市场规律,吸纳社会资本投资开发民族文化,以文旅融合带动非遗?;び氪葱路⒄埂Rし⑸偈褡迦褐诓斡肴惹?,使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者、积极?;ふ撸环⒒幼已д呒翱蒲性核闹强庾饔?,使之成为推动少数民族非遗保护政策创新的力量;鼓励和吸引非遗?;ば岬壬缤抛橹白ㄒ等耸康炔斡肷偈褡宸且疟;?;提高非遗传承人的补助标准,激发其传承的动力,营造全社会关注非遗、?;ご蟹且诺牧己梅瘴А?/font>
(作者简介:方堃系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,吴旦魁系中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,杨毅系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。)
?
来源:《中国民族报》2020-03-10